戴勝益:「好人緣」就像存款,你要一直存
不管是好人脈或好人緣,戴勝益認為自己最基本的功夫,就是凡事盡心,把「三不化成三要」。要是以對話方式來解釋這個心法,就是:
朋友:「這件事你懂不懂?」
自己:「我雖然不懂,但我會替你問。」
朋友:「這件事你會不會?」
自己:「我雖然不會,但我知道XXX會,我來請他幫忙。」
朋友:「你能幫我拿手錶去送修嗎?」
自己:「我現在沒時間,但我明晚會經過鐘錶店,明天幫你拿過去好嗎?」
換言之,當有人請你幫忙時,千萬不要說「我不會」、「我不懂」、「我沒空」。
也許有人覺得這太浪費時間,做了也不見得有好處,但戴勝益卻不這麼認為。「人家搭了一座橋過來,要跟你互動,你卻把橋拆掉,那不是很笨嗎?」他反問。
而且,1天只要幫1個忙,1年有365個,10年就能累積出3,650個。這麼多人接收過你的善意與付出,人緣要不好也很難。
我曾有過自己好就好,何必面面俱到;但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刻,也許就必須靠你的好人緣幫忙,同系的學長姐或許會介紹你到福利優渥的公司,運動好友或許會常找你鍛鍊身體以維持健康,旅遊好友也許會常找你出遊以增廣見聞,由此可見好人緣是不可或缺的。我曾認為自己做好就好,有人有困難,自然有人會伸出援手,不會輪到我;但反過來想想,要是我義不容辭的去幫忙,多了一個付出,就多了一個人緣,似乎也是挺好的。但在這些的前提下,個人主觀意識不宜過於強烈,以免早就心理對別人有偏見,這樣在交友的過程就會有過多的篩選,而導致人人都看不順眼。
他認為,年輕人為了省小錢,不敢和朋友喝咖啡、看電影,連同事生小孩也不敢去探望,以避免送禮。這個月省3千元,下個月省4千元,就像上發條一樣,愈上愈緊,最後索性杜絕互動,生活只剩下基本開銷。「到那時候,別人跟你沒有交集,縱使有個高升的機會,他會跟你講嗎?」戴勝益反問。
因此有時候的花費,節省規節省,但交友之際,別變得一毛不拔,任何活動都不參與,這樣一次兩次,之後收到邀約的次數也會減少。
巧言令色、不孝者,敬而遠之
給人感覺精神抖擻,很有活力的他直言,自己從不會對人脈或交朋友這件事感到有壓力,「我無所求,無計算,所以只有喜悅,」戴勝益說。
不過,交遊廣濶,並不表示來者不拒。戴勝益明白表示,有兩種人會被他列為拒絕往來戶,一是巧言令色者;二是不孝順的人。前者是因為「巧言令色鮮矣仁」,肯定居心不良;後者則是「連父母都不顧了,將來一定會背叛朋友。」這是他有為有守的一面。
對戴勝益來說,敞開交友的深度與廣度,廣結善緣但也恪守原則,可以說就是他贏得好人緣的最佳心法。「就像存款,一直存一直存,不要想著提領。」戴勝益衷心地說:「當你有一天需要他們支持的時候,他們一定會願意幫助你。」
而交朋友也要慎選,若只是酒肉朋友,他的邀約大可酌量參加,而真心為了你的朋友,則要真心的相待。
與朋友交,難免會有沒有話題的時候,這時就是要增加自己內涵的時候,不管是多看電視、報章雜誌、網路吸取知是充實自己,人人都再說核四,那你對核四又有多少看法;人人都在討論戴勝益,而你知道誰是戴勝益嗎?戴勝益鼓勵員工,遊百國、吃百店、登百嶽,而限制員工,「中常會和二代菁英每天須步行一萬步」、「不崇尚名貴品牌」、「購車總價不得超出150萬元」、「禁止做股票,若要投資是可以的,但買進到賣出的時間,要相隔一年以上」,他鼓勵員工四處去看,遊百國、吃百店、登百嶽,以增廣見聞,充實自己的人生,人生只有一次,我願把自己做為吸水的海綿,吸取各種知識來充實自己。
參考資料: